2001年7月,第三届泛太平洋地区流变学国际会议(PRCR3)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在会议重要议程之一的亚太地区流变学国际委员会例会上,我校罗迎社教授作了《关于申请在中国举办‘PRCR4’的报告》,《报告》经委员会讨论并表决,获得了一致通过。在PRCR3大会闭幕式上,当大会主席宣布这一结果,并请中国代表罗迎社教授简短致辞后,会场沸腾了,各国代表纷纷向中国代表团举杯祝贺。作为亚太国际委员、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副主任,罗迎社教授深知这一结果来之不易,今后任务任重道远。
成长:天道酬勤 步步为营
罗迎社教授系湖南长沙人,现任我校建筑工程系科研主任、基础力学与材料工程研究所教授、“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泛太平洋地区国际流变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流变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用“步步为营”来形容罗教授的事业可谓恰到好处:1971年他高中毕业,分配到家乡公社担任档案专干,1972年被招入长沙市电机厂当模具钳工。1976年10月,他调入我校,并于同年底被派遣到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我校任职至今。从一名普通的钳工到大学生、工学硕士、博士;由一名助教晋升为教授、博导,直至成为一名活跃在国际流变学领域的学者。每一步,无不浸透着他奋斗的汗水。
在湘大工作期间,他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共8项。多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和发明专利,有两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某型号反坦克导弹弹托的流变成形技术研究”用于工厂批量生产至今长达16年之久,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正主持承担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参与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和主持航空工业集团的企业横向国防预研项目的研究。
罗教授对学位点建设、学科建设也用力甚多,1994年至1998年底他担任原流变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为准备博士点申报材料,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教授一起逐字逐句讨论到深夜2-3点,回到家里再继续备课,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1998年底,“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博士点终于申报成功。流变力学研究所也因科研和学科建设成绩突出,被评为省教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他个人被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爱迪生曾对成功下过一个定义:“成功就是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罗教授对自己却有独特的诠释:“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在为明天做准备。我的事业旅途中只有勤奋。这也是我从工人出身干到教授的原因。学术,说到底,是勤奋与寂寞的事业,不在奋斗中成功,就在寂寞中败落。二十多年来,我虽然‘寂寞’,但从不‘孤独’,通过和同事们的团队协作,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为社会创造了一点价值,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事情。”
成才:心系故乡 情暖学子
1991年,罗迎社由原国家教委选派东渡扶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科研合作。他杰出的科研素质以及严谨、创新的精神给日方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临近合作结束,日方极力挽留这位青年才俊继续合作研究。一方面是炙手可热的薪水、雄厚的科研资金和先进的科研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处于相对低水准的国内生活条件。“梁园虽好,不是留恋之家”,罗教授毅然决然地收拾了行装,重新踏上了迫切需要高科技人才的、并不富裕的中国的土地,回到了湘大。2001年7月,身为日本歧阜大学国际合作研究员的他,受命于中国流变学委员会,取道日本去加拿大温哥华参加PRCR3国际会议,在会议报到席前,工作人员给他的代表证写上日本。他平静地对工作人员说:“请你将代表证改为中国。我虽然来自日本,但我代表中国。”他虽然多次到国外留学,他与外国教授合作的论文,全部写上中国1946伟德官方网站。
罗教授虽然是博导,在带研究生的同时,他还为在校本科生上课。在讲解力学基本理论时,罗教授有时采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有时赋予力学以生动的形象,因而深受同学们欢迎。同时,罗教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他认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能深化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十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养成。在他的培养下,他的研究生胡云贵获得我校校长奖优秀奖。他培养的研究生相继去了美国、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正因为如此,罗教授获得我校“关心青年育才奖”,由中国力学学会授予“全国力学专业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成功:从高从严 探索不渝
不断追求知识,不断产出成果,成了罗迎社的人生主题曲。近几年来,罗教授在中外文期刊及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50多篇,他精通英语、日语,不少论文被《SCI》、《EI》,英联邦刊物《Rheology Abstract》、《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收录,多篇论文获省科委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他创造的“金属塑性损伤的电阻测试法”被多所大学所采用,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金属流变成形”的理论和方法,受到中国科学院宋玉泉等多位院士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主编的《材料力学》一书,已经在全国近30所高校使用。
罗教授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已辛勤耕耘了26个春秋,然而,二十六度春秋丝毫不能减退他在教学、学术研究上的进取心。“我国的科研条件相对来说较发达国家落后。做学问,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创新,在流变学这个多学科交叉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争取在我国召开世界流变学国际大会,创办‘流变学’学术刊物……”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最近,罗迎社教授由中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推荐,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批准为全国性学会流变学科学术带头人,由他全面主持第四届泛太平洋地区国际流变学大会(PRCR4)的筹备工作。他说:“这不是我荣誉的开始,更不会是事业的终结。”
(《1946伟德官方网站报》学生记者 龙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