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第一届全国社科法学青年工作坊:‘民事诉讼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我校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法学专家、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推动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革新与实践转向。

校长廖永安指出,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入“深水区”,民事诉讼领域面临新挑战,研究方法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理论创新。我校积极探索法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新范式,推动实证研究转型。希望通过工作坊,为全国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社科法学研究凝聚共识、开拓方向,共同推动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革新与实践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和社会科学》主编侯猛详细介绍了社科法学流派的兴起与发展、《法律和社会科学》集刊的创建、社科法学连线的形成,勉励青年学者既保持学术批评的严谨性,又要为自己创设充分的成长空间,以此推动民事诉讼法的社会科学研究。

清华大学法学院陈杭平教授认为,民事诉讼法领域主题、内容丰富,包括法律动员、诉讼利益、诉讼管辖、互联网法院等,希望更多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涌现,青年研究者要发出持续、强劲的声音,带动民事诉讼法学科方法论的进步。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认为,此次工作坊主题既聚焦司法改革前沿议题,又为民事诉讼基础理论创新和科学立法提供重要学术支撑。《中国法律评论》与工作坊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共建共享平台,助推青年学者进步,为社科法学与部门法的交叉融合注入新生力量。
本次工作坊采用“青年报告+名家评议”的学术交流模式,聚焦法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问题,回应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实践需求,开拓法学研究的创新维度。

工作坊对外公开征集了6位发言人的报告论文,设置了6个主题报告环节。西南政法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专家学者先后做主题报告,每项报告均由2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评议。
工作坊设置了特别推荐单元,邀请了各高校青年学者,围绕最高法院司法解释权行使的非集中化、法院组织公平对司法程序正义的培育、老龄化社会下的法律服务、国际商事调解协议的执行机制、诉讼法学者如何学做社科法学等热点议题进行报告与研讨。
此次工作坊由我校法学学部、清华大学法学院纠纷解决研究中心、《中国法律评论》编辑部、《法律和社会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