鍏ㄦ枃鎼滅储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苑动态 >> 正文
学苑动态

迎新工作侧记

作者 : 编辑 : 来源: 发布时间 : 2002-09-23 00:00:00 点击量:
 
     
     

    跨过流火的七月,告别父母怜爱的目光,惜别乡亲纯朴的嘱托,7000多张充满朝气和期待的面孔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南方的这座古城,汇集到伟人故里这座充满灵气与智慧的学府。真诚与真情,感激与感动,一种无声的爱和着九月的阳光充盈着校园的每个角落。9月12日至14日,本报组织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迎新工作人员、新生及其家长,试图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曾经忙碌的身影,那些感动的声音和那些动人的画面。

    9月12日,校园内花团锦簇,到处洋溢着温馨、详和的喜庆气氛。“热烈欢迎新同学”的大型横幅,显得格外地亲切。迎面一辆“京J”牌照的面色车向我们缓缓驶来,车上下来一位鬓发苍白的老人。我们随即采访了这远道而来的一家子。

    “我早就想来看看这座毛主席故乡的大学,我的小孙女今年考上了1946伟德官方网站,今天,我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里的校园环境优美……”

    慈祥的老奶奶说话时有些颤抖,显然有些激动,脸上却写满了自豪。记者了解到,这位来自北京的女孩是法学院的新生,一家三代人护送她来校的。今年,是我校历年来招收外省考生最多的一年,我校在陕西,云南、西藏、青海等20多个省市共招收新生1000多名。一家三代人送孩子来校并不少见。化工学院新生安娜,是第一个来校报到的新生,记者在她的寝室采访到了这位名字富有诗意的女孩。尽管旅途的劳累和困顿,却依然遮掩不住她那春城特有的气息:温暖、灿烂而平静。

    “湘大的老师和同学真的很热情,虽然我远离故乡,却让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是的,湘大人热情、随和,每位新生似乎都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机械工程学院新生刘亚,也许对这种感觉体验得更深刻更直接。刘亚来自江苏某农村,由于家境贫寒,东拼西凑才凑足了2000元,是学校和院系的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缓解了他暂时的困难。随同刘亚一起来的父亲操一口浓重的方音说:“这里有这么好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很放心!”面对着新生当中的特殊群体,校领导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正用行动实践着这个诺言,为困难新生广开“绿色通道”。

    尽管迎新期间人潮涌动、车辆川流不息,然而迎新工作却依然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我们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那些忙碌的身影和那些感人的镜头。9月13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树丞,副校长田银华、黄云清、何云坤,校长助理戴飞军等领导顶着炎炎烈日亲临迎新现场,检查、指导迎新工作,对新生嘘寒问暖。法学院新生段红杰在刚刚结束的省九运会上以6.35米的成绩获得了女子跳远金牌,成为我校第一个达到运动健将标准的学生。她一到校,副校长陈光明、罗和安就亲切地接见了她,勉励她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为校争光。各院系迎新点的工作更是具体、周到。保卫处的民警在烈日中挥汗如雨,却没有丝毫怨言,有的只是责任和热情。老年人督查队的离退休老同志也志愿加入迎新队伍,成为迎新工作中一道绚丽的风景。也许,最苦最累的得数行李组的同学了,然而他们却任劳任怨,虽累犹乐。一位迎新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迎新工作是在传递一把火炬,我们从上一届的学长手中接过来,又要把它传递下去,只有把迎新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让这火炬燃烧得更旺。”2001级胡伟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因为去年的今天我被感动过,所以今天我要用我的热情来感动新生。”

    迎新是每年一个永不间断的主题,它不仅仅只是一个机械的运动和固定的流程,更重要的是那份与日俱增的真诚和真情。在今年的迎新工作中到底流通现出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也许我们无法统计,但有几组镜头却永远抵达我记忆的深处。

    9月14日深夜,当记者走访各院系迎新点时,一群穿着印有“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红色T恤衫的迎新工作人员一次次将我感动。他们为了让那些晚上到校的新生及其家长不会因为晚上到校而担心露宿,所以在迎新点通宵值班,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同学说:“这是我们每位湘大人应该做的。”他的话如同土地一样质朴。化学学院新生谭甲辉,拾到一个内有8000元的钱包,焦急地找寻着失主。另外一位不肯留名的女学生拾到一张1700多元的存折立即交到了迎新接待处。管理学院新生田霖的父亲突然晕倒在路上,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两名热心的同学将这位家长立刻送往医院。

    迎新的时间是短暂的,然而迎新期间传递的这种爱却是永恒的。正如一位新生所言:“短短的几天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湘大的豁达与深沉,深切地感受到了湘大人的热情与随和,同时我也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且深深地爱上了湘大。”

    (《1946伟德官方网站报》记者 蒋海文)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