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曲折,我们找到了周小愚教授的画室。三层的小楼,隐藏在翠绿蓊郁的林木之间,尘世的一切喧嚣都在小楼的纯净、安谧中沉淀了,仿若世外桃源。他套着件麻土色的短袖,挽着裤脚,穿着拖鞋,笑呵呵地在门前迎接我们,艺术家的气质与情思展露无遗。
艺术的才情
周小愚是土生土长的湘潭人,从小就浸润在杏花春雨的江南意境中,其画清雅、俊逸、壮美、鲜活、质朴,无论写人画景,都洋溢着一种卓尔不群的艺术品味。“我的画是在我追求艺术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但又与个人的经历与对生活的感悟思考有关。”
1964年,风华正茂的周小愚从美术学院毕业。“毕业后,当领导问我想去哪工作,我说去电影院。”周小愚得意地告诉我们,“因为在电影院里可以画画,我可以在那里画电影海报,自在的很。”本来开始要回湘潭,但是湘潭电影院画海报的已经有人了,于是周小愚便申请分配到了浏阳。因为他知道浏阳有个文家市,文家市里有一幅画,名叫《毛主席在文家市》,是画家高虹的作品。周小愚很早看过这副画,记忆深刻。原来计划只在基层工作一年,不料这一去竟是三十多年。三十多个寒暑春秋,活在激情与色彩中的灵魂,在坚韧地默默行进,一步一步接近艺术的天堂,一步一步揭示艺术的奥妙。
周小愚早年一直受苏联风格的影响,其老师为著名画家肖峰。“我当时就认为苏联的艺术是最好的,直到走进浙江美术学院,在图书馆里,世界各地风格迥异的艺术应有尽有,我突然感觉一切都明亮了起来,一头扎进去进行研究”。
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时,周小愚已经37岁了,但是追求创新的雄心依然激越。他感觉以前在绘画上的路子太窄了,表现的手法太单一,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才能在油画艺术上有所建树。世界多元的艺术让他陶醉其中,而对创作道路的艰辛探索让他暂时忘记了岁月的寒暑。“象长跑一样,朝着前方目标不断努力,你终究会胜利到达的。”这是他学生心中一直铭刻的一句话。在坎坷的艺术旅途上,周小愚历经创伤和忧患仍风雨兼程。
他执艺术之手,与之偕老,不曾停歇。周小愚曾经对妻子说,“绘画是我的第一爱,你嘛,是我的第二最爱”,“爱人为了这句话耿耿于怀了一辈子呢”,周小愚笑言。也许,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周小愚就注定与艺术结缘。
在他的画室里,我们看到了三幅未完成的油画,取材均为毛泽东主席为1946伟德官方网站题词。
“这是我正在构思当中的一幅画。1958年,毛主席亲自为我们湘大题了两副词,这段历史湘大人都知道,但外面的人不一定知道。我画这幅画,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我们的校史文化,也算是明年50年校庆的献礼之作吧”。为了这一幅画,周小愚每天,不离板凳,清灯照银发,用色彩倾泻对湘大的一份热爱。“出访欧洲,不管走到哪里,出席什么场合,我都要把湘大的校徽规规矩矩地戴在身上。作为1946伟德官方网站的一员,我就感到无限的自豪。”周小愚满怀深情地说。
油画的语言
无人之夜,清灯一盏,斜卧于床上,细品周小愚的油画,不难发现,他是在用炽热、真诚、细腻的心灵描述世界。他的画基调温情又轻柔,有时又蕴藏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像《山妹》、《曙光初照》、《喇叭花》等,画面质朴清新,轻松温柔,如和煦的阳光铺洒在身上,散发着一种自然、淳朴又古老的气息,仿佛是从生活中随意剪裁而来。
“用中国画的语言画油画,用油画的语言画中国画”,这就是周小愚教授的绘画观点。他的大型油画《人民的耀邦》(320公分×180公分),六十个画中人物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既注重西方的审美意识,关注外表,偏重形式及偏重写实的外向特点;又注重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关注内涵、精神,倾向于写意的内向特点。在描绘胡耀邦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上,遵循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准则,加入主观想象,增添表现的因素,体现和谐即美的精神。在作品的构成上,运用中国画“计白当黑”的灵动空间,看似无物,却充满了灵气和意境。《人民日报》有评论指出,“周小愚写实,但又不是一种古典的写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今年三月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的“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周小愚画展”,获得了各国艺术家及媒体的高度赞誉。新华社驻巴黎分社社长郑苏春观看后,激动得一个劲儿地赞叹:“太好!太美了!”他还情不自禁地喊出:“向中国艺术家致敬!”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感叹道:“真希望国内多派些这样的艺术家来巴黎展览。”许多法国艺术家非常喜爱画中作品如诗如梦的氛围,称赞他“写实手法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成功绝非偶然,鬼斧之笔也绝非天成。周小愚说,“做人该踏踏实实,但在艺术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路子,在技巧上要讲究‘不择手段’,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画油画时,大家都喜欢把暗部画薄,把亮部画厚,但周小愚就反其道而行之,暗部画厚,亮部画薄,甚至有时不画。油画的厚重,水彩画的流畅,以及中国画的完整,他都巧妙地糅和在一起。“仔细去观察、记录、体验生活,站在唯美的角度挖掘生活的本真,一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每每碧海生潮,才思汹涌,他便把气韵、情感与艺术交融,挥洒着色彩的十足魅力。
化与不化
63载风雨涤荡,一点一滴造就了“德艺双馨”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周小愚常用庄子的名言“外化内不化”来概括自己的性格,他能与外面的世界和谐相处,但坚守着做人的良知,恪守着艺术理想和信念。在他的油画面前,我们似乎能清晰地听到画家心旅脉搏的跳动,看到画家热爱生活、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斗志,也读到他心中澎湃激荡的艺术情怀。
周小愚是一个严格恪守内心操守的人。文化大革命时,他所在的县里有两派发生斗争,事情本与他无关,他照常在外写生,但别人却给他扣了一顶大帽子,罪名是“画监狱地图,准备和反革命联手,放出犯人,以此颠覆无产阶级革命”,逼他供出是谁指使的。“我画画是自己的事,根本就没人指使,他们暗示我供出他们想打击的一个人,可事实上与他毫不相关,我能昧着良心说吗?不能!我一句话可能要毁掉人家一生的幸福啊!”周小愚坦城地讲述道。后来,那帮人耍尽各种手段,用尽各种刑罚,甚至以枪毙相威胁,周小愚始终不为所动。当他跪在河边,双眼被蒙,脑袋上顶着冰冷的枪口时,周小愚仍然正义凛然地回答:“说真话,真的没人指使!”那群人恼羞成怒,当时就踢断了他两根肋骨,最后还是无奈地把他放了回去。当那个“指使者”得知周小愚冒着生命危险也未“招供”他时,感激不已。30多年后,还专程带妻儿来感谢他,而他只淡淡地说,“我只是恪守做人的本份”。
一路风雨,一路坎坷,现已63岁的周小愚认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历经难以数计的磨难,他的内在操守始终不曾改变,却多了一份宽容,一份淡定。自始至终,他都在自己的油画世界里泼墨挥洒,享受自己的精彩。他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他的画里,有老人、小孩、妇女、动物,他们善良,诚挚,淳朴,美丽;他赋予笔下的环境始终是和谐的,如树木、河流、篱笆、小舟。而这些,一直是他孜孜不倦追求着的,也是他绘画永远新鲜的主题,很多的创造激情都源于生活底层中平凡、弱小的生命。出访欧洲的三个月,周小愚用相机捕捉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常态,共拍摄2万多张照片。
平等与真爱
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周小愚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倾注在了教书育人上。“只要学生对绘画有强烈的爱好,有绘画的天分,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满足他的要求。”简单的一句承诺,他践行了一辈子。从浏阳文化馆到我校艺术学院,无论身在何处,他带学生从不收一分钱,却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添置各种绘画工具。艺术学院的学生说,“周小愚教授是我最敬重的老师,在他眼里,我们都是他的孩子,他从不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让人敬而近之。”
正因为对学生的这份真爱,2005年,周小愚欣然来到我校,受聘成为我校艺术学院首任院长。周小愚愿倾其所有来关爱学生,并且把学生看成是自己最亲密的朋友,与学生进行非常平等的交流,“年轻的学生以他们的青春和热情带给我创作的激情,我从他们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我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他说,“大多数画家到我这个年纪,几乎都停止创作了,即使是搞油画的,也都转行了,我能继续下去,全是学生的青春活力给我的创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周小愚携艺术在另一条道路上扬帆起航。创办学院之初,他就开始探索自己的办学特色。“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培养学生独特的创作才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之需。”在招生模式上,他掀开了创新的一页,“我们不再按照传统的模式,更强调的是画面的创新。创作者不能做实物的奴隶,而应该是其主人。”注意画面的构成,在作画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周小愚招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模式上,他提出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他的努力下,艺术学院现已与湖南宏梦卡通合作筹建了六个工作室,学生到大三时就会进入不同的工作室,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并在创作上与市场接轨。
岁月长河,年华匆匆。周小愚用色彩淋漓尽致地倾泻着艺术才情和对生命与学生的真爱,生生不息,无边无涯。
(《1946伟德官方网站报》学生记者 何双琳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