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大学不断积累和延续学校的办学传统、学术传统和文化精神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积累和沉淀、传承和开拓,从而造就学校所特有的精神品格和科学、人文内质的过程。这种精神品格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营造有生气、有活力、宽松和谐、开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产生巨大的实际效用。因此,深入挖掘湘大精神,认真总结并加以全面弘扬,既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什么是湘大精神?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师生都曾发表过极有见地的精辟看法。我在谈我校新校训的立意与内涵时也曾说过:大学里的人和从大学里出来的人,应该有大的气度、大的学识、大的眼界和大的理想。这里其实也是我对大学精神的一种理解。因为我觉得,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促使一所大学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生机与活力的而又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1946伟德官方网站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十多年中迅速崛起,毫无疑问地与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精神传统是分不开的。回顾1946伟德官方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我觉得可以用下述几点来简单概括湘大的精神:
艰苦创业、乐在其中的奉献精神
白手起家的1946伟德官方网站,是经过几代湘大人的不懈奋斗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学校初创时期,湘大的创业者大多来自办学条件好的名校和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他们怀着办好主席家乡大学的深情厚意,来到当时还是一片荒山的校园,住茅棚、宿农舍,点煤油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坚持读书做学问,边劳动建校,边教学科研,为湘大的发展开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们为创业而甘于吃苦,并且乐在其中。这一批开创湘大事业的功臣元老,今天多半已经退休,但他们仍然心系湘大的事业,为湘大的发展出谋划策,为湘大的教学、科研和“迎评”工作奔波劳碌。这种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的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湘大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为湘大的美好明天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
锐意开拓、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
湘大办在毛泽东同志的家乡,“办好1946伟德官方网站”是党和国家三代领导核心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也是学校办学的一个独特优势。从湘大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历届校领导和全体湘大人总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研究和不断探索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新思路,敏锐抓住由于社会历史的转折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开拓进取,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学校历史上三次大的跨越式发展: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形成文理工综合性学科布局;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创立了消费经济学、流变力学两个学科。第二次是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着重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了八大学科门类;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边缘与交叉学科,综合性和应用性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增强了学校办学的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第三次是90年代末期至今,成功地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跨越,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了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形成了以“基础学科为基点、应用学科为主导、重点学科为标志”的特色鲜明的九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体系;科研和科技开发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立了一批科学研究基地。
海纳百川、荟萃精华的包容精神
湘大恢复办学之初,教师队伍来自全国近90所高校,他们带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治学风格,来到这所没有门户之见的年轻大学里,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学术个性,施展自己的学术才华,在教学、科研中始终体现出坚持真理不盲从、探索真理不固执、研究学术不独断、传授知识不唯书的治学精神和学术品格,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学术领域的新境界,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学校形成一种批判的、民主的、兼收并蓄和求真知、讲实效的学术精神传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种精神在向后不断地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凝练与升华。
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经过新老几代学者们的努力,湘大逐渐形成了严谨治学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这种风气已经积淀成为湘大的精神。在这方面,老学者中有典范,新学者中也有楷模。不仅如此,严谨治学和求实创新的精神已经融入今日湘大人的血液,并不断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这种科学的精神,造就了湘大良好的科研习惯和优秀的学术传统,而且已经在广大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用。湘大人必将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通过不懈的努力,谱写湘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发展的崭新历史篇章。
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回顾湘大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虽然湘大办学时间短,但面对创业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湘大人从未退却,充分表现出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因为湘大人有着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自强不息精神,有着一种穷则思变、变而求新的奋发向上的改革进取精神,始终瞄准“办好1946伟德官方网站”的奋斗目标,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大胆开拓创新,才创造性地解决了前进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没有这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湘大精神的形成经历虽然短暂,但在一贯的历史积累过程中,对广大师生员工和学校的发展造成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
影响之一:湘大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艰苦创业精神和不断改革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成了促进学校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近十年来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充满艰辛、也充满希望的改革史。在新时期湖南高等教育改革史上,学校先后创下了七个“第一”:1992年,我校率先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将人才推向市场;1995年,率先进行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同年,在本科教育中率先推行学分制改革试点;1996年,率先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1997年,率先成立了董事会,探索办学体制的改革;同年,倡导成立了湘潭五所高校联合办学理事会,开始了联合办学的尝试;1998年,又率先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环环相扣,促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影响之二:湘大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促进了学校民主学术氛围的形成和学术人才的快速成长。
湘大的民主精神体现在学术研究上的包容性、创造性,教师教学上的自主性及学生学习上的选择性。在湘大历史上,学阀学霸作风少见,而研究、讨论之风盛行。学校对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很少,因此,在学术研究上,专家学者独立思考,理论创新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比如老教师沧南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不管政治风云和学术思潮如何变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热情始终不减,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主张始终不变。又比如刘桂斌教授,他不断吸取学术界的新信息、新成果,通过十多年的艰苦探索,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联合产权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被国内经济学界称为产权理论的第三学派。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各个院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与科研传统,优秀的学术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娃娃教授”群体的涌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良好的学缘结构(外校分配和调入教师占60%以上),以及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术氛围,都得益于这种优良的学术精神传统。
影响之三:湘大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促进了科学的校园文化体系的形成。
湘大精神对师生员工的影响是潜在而广泛的,对校园文化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逐步强化以校训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以制度文化为导向,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纳入到各个子系统中,在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同时,着力提高广大师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努力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营造了高格调的、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
影响之四:湘大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正是在独特的校园人文精神传统的影响和作用下,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无论在学习期间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勤奋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始终保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开拓创新、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位国内知名学者曾经谈到过湘大的人才现象,认为湘大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原因,一是毛主席嘱托的思想动力,二是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三是人文和科学教育的滋润,四是优良办学传统的熏陶。十分贴切地道出了学校的办学优势、精神传统、办学理念与高素质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因为这样,学校的毕业生才因为颇有特色的湘大精神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倍受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
总之,湘大精神是湘大人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湘大在其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的。它是湘大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湘大人整体精神内质的客观总结,是对湘大发展历程中的精神内涵的概括和总结。这种精神是湘大曾经辉煌的真实写照,也是湘大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湘大人必将在这种精神的指引和感召之下,谱写湘大历史发展的崭新篇章。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树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