鍏ㄦ枃鎼滅储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大人物 >> 正文
湘大人物

“恩师、慈父”的质朴情怀——记2004-2005学年度校级优秀班主任王向清

作者 : 编辑 : 来源: 发布时间 : 2006-03-29 00:00:00 点击量:

2005年盛夏,那个离别的季节,一位老师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四个大字“恩师、慈父”。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受此等尊敬?带着这一疑问,我们走近了学生心中的这位“恩师、慈父”——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01级哲学班班主任王向清老师。

“学生们都有着落了,我才放心”

“对我来说,学生的事不论大小我总是放心不下,特别是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直到学生们毕业,都有了着落,我才放心。”

王向清老师在湘大已度过了22个寒暑,先后担任过86级政教班、90级哲学班、94级思政班和2001级哲学班四个班的班主任,而担任2001级哲学班班主任的这一届是他事情最繁忙、任务最重的一次。2001级哲学班原来的班主任老师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担任工作,于是院里把这一任务交给了王向清老师,当时的他不仅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指导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专业的数名研究生,自己还有科研任务要完成。对此,王老师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自己多忙,他都坚持把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做到位。

对于哲学系的同学而言,社会上对冷热门专业的认识误区一直是困扰他们的问题之一,因此,再次担任哲学班班主任的王向清老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大家的专业思想。“王老师总是用一种冷热辩证法来给我们进行分析,引导我们转变观念。”在他的积极引导下,许多同学不再自怨自艾,而开始树立起“没有最好的专业,只有最好的学生”的思想,大部分同学较早地定下了考研的目标。

在王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2005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班上24名同学有14人上国家线。在这十几位读研的学生中,一名考上清华大学,一名被免试推荐到华东师范大学,其余多名同学也是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或争取到公费名额攻读研究生,或在本身报考的学校没上线的情况下得以调剂到别的高校继续深造。

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王老师还积极搜集就业信息,千方百计为同学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条件。除考研的同学之外,班上的其他同学大部分都找到了理想的单位,成绩的背后,浸透着王老师许多的心血和汗水。

不论是成功推荐一名免试研究生,还是向单位推荐学生就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是不言而喻,就连电话咨询费都不知要花去多少,而这些,王老师从不计较。

“对老师来说,学生们都是一样的”

同学们总忘不了王向清老师第一节课上说的那句话“你们如果有一门功课不及格,那么重修费至少是180元钱,对农村的同学来说,你们的父母亲要种多少担谷子,养多少头猪才能赚回这180块钱啊。”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亢的语调,平平淡淡的几十个字却饱含着王老师那乡土人特有的质朴情感。“我是第一次听见一位大学老师这样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那么朴实,那么真挚,开始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比喻很有意思,现在觉得非常感动,这对我们班同学的触动很大,现在我们都还常常记起这句话”,现在已是研究生的向知燕同学告诉记者。

王老师就是这样质朴,却那么真实。在王向清老师的书房,记者看到了2001级哲学班同学们在即将毕业离校时送给他的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恩师、慈父”几个大字,在学生们看来,他当之无愧。

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王向清老师三次获得“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其间,他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谈到当班主任的心得,王老师强调的第一点就是“严格要求学生”。平时,他再忙也不忘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早晨只要有空,他就会去学生宿舍催促学生们起床,晚上他也时常去学生宿舍了解学生们的自习情况。

不论是严格要求,还是关怀帮助,王老师对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在我看来,学生是没有什么好与差之分的,因为,对老师来说,学生们都是一样的。我始终相信那句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因材施教,他们总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许能成为理论家,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许能成为公务员,成绩较差的同学或许就能成为企业家,无论从事什么,都是一种成功。”王老师的话语总是朴实无华却意味深刻。他鼓励班上同学树立自信心,不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能力的高低,当时有一名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却酷爱写作,王老师就有意识地支持、鼓励他发挥特长,让他多写稿、多投稿,这位同学大学期间曾多次在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毕业后在长沙某机关单位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他十分感激王向清老师,只要有机会回母校,他都会去看望王老师。

“王老师总对我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考研、就业,这是两种不同的选择,他从不要求我们一定要考研或一定要就业,一个螺帽不能往多个不同的螺钉上硬套,就业有就业的好处,读研也有读研的好处,他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该班的许多同学都有同感。

王老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不做好与差的定论,更重要的是他谆谆教导学生们不因家境好坏来行事、为人。“他待我们都很厚道。”张东烁同学回忆说。他言传身教,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不悲观、不气馁,还要求同班同学之间互助互爱。

在读研究生谢灵芝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班在大四的时候,有些同学家里比较困难,交不出班费,于是王老师就动员班里拿了专业奖学金的同学,抽出奖学金的8%做班费,为此,王老师做了不少的工作。而且,他自己还掏出了几百块钱资助家境贫困的同学,“王老师一直教导我们用‘换位思考’来看问题,去理解其他同学的难处,帮助他们。听说,他还发动我们院里的其他几位老师来资助班上同学。”

“学生的情谊是我的财富”

“在心里,我们把王老师当作父亲一样的尊敬,平时的交往中,他又像朋友一样的随和、亲切。”孟坦同学这样形容王向清老师。

对于王老师的个性,学生们概括为“刀子嘴,豆腐心”。刚开始时,王老师的直爽性格让同学们有些难以接受。学生们犯了错,王向清老师总免不了要训斥几句,但事后师生之间又像平常一样,彼此都不会有隔阂感。有一次王老师带队去杭州实习,两个男生走在队伍前面,过马路时不注意看红绿灯,走在队伍中的王老师大声的叫住了他们俩,之后又严厉地批评他们不注意交通安全,“他总是先强调一句说,他的年纪与我们的父亲相当,然后才开始训人。他真的是把我们当小孩一样的进行教育”,张东烁同学这样说道。

2001级哲学班的很多同学都有同感,“从一开始,我们就觉得王老师没有架子,跟我们也没有距离感。”的确,所有接触过王老师的同学都无一例外会有这种感觉,王老师来自农村,他的身上无疑还保留着乡土人的质朴和真实。也许正是他身上的这种朴实与随和,才使他和他的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真诚的、相互信赖的友情。“我一直很珍惜班上同学对我的信任”王老师如是说,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十分严谨,对学生却总是不拘泥于小节。担任2001级班主任时,一次放寒假有个学生手机欠费,因为在外地而没法在当地缴费,就直接打电话让王老师帮他代缴费用,王老师二话没说就跑到校门口帮他充入了足额的电话费。

王向清老师跟班上同学在课堂上是师生,课堂外更像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一次,身为“铁杆”球迷的王老师邀请同学们去他家“观战”NBA篮球总决赛。结果,他让同学们在客厅看球赛,自己在厨房忙着做饭,“他不让我们女生帮忙,自己全包了,可是等球赛开始以后,他可着急了,一会儿又拿着锅铲从厨房跑出来,一会儿又拿着菜刀跑到客厅,问我们进球没有,我们都笑得不行了!”杨丽同学说起这段插曲来还是乐不可支。

虽然随和,王老师却始终坚持着自己“为师育人、不逐名利”的原则。向知燕同学告诉我们一件事,那是一次节假日,经班委会商量,准备送一束鲜花给王老师,但刚敲开王向清老师的家门,王老师看到班干部手中的鲜花,就硬把他们挡在了门外。“班长一只脚刚跨进去,就被王老师挡了出来”,说起这件事的向知燕说完就咯咯地笑起来。而后来的那面“恩师、慈父”的锦旗,学生们原本要在全校的毕业典礼上当面赠送给他,结果这一惊喜又被王老师“拒之门外”。说起这件事,王老师还“嗔怪”了学生们一番,那语气就似一位父亲在责怪偶尔淘气的孩子。

“虽然当班主任事情很多,有时有些忙不过来,但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很好。我现在去外地出差,总会跟从前的学生聚一聚。我觉得,学生们的情谊是我一生中受用不尽的财富。”王向清老师如是说。

22年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王向清老师就把一生中最宝贵的22年奉献给了湘大这片沃野。22年,他从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到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他时常告诉他的学生,“我来自农村,也许身上保留着农民的质朴情感,我总觉得我有今天跟从前老师对我的帮助分不开,现在既然也从事教师职业,就应该把这种朴素的精神传承下去。”依然是朴实的语言,依然是浓郁的真情,就在老师与父亲的角色中间,王老师用他的质朴和真心诠释了“恩师、慈父”的真正内涵。

(《1946伟德官方网站报》学生记者 信美利 禹 俭)

(来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