鍏ㄦ枃鎼滅储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大人物 >> 正文
湘大人物

科学研究是没有圆周的圆——记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丁建文教授

作者 : 编辑 : 来源: 发布时间 : 2005-12-12 00:00:00 点击量:

“勤劳和本份是农民的本性,他们不停地耕耘,从不去奢望。我从农村走出来,也是本性难移啊。当然,我知道只要不停地耕耘,终会有所收获。”这是2005年“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我校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丁建文教授获奖后的一番感慨。他的话如土地一般质朴,跟他的交谈,能让人深受感染,有所启迪。“科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圆周的圆”,他用他那朴素但却富有哲理的语言,诠释着自己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与不懈追求。

农民一年的劳作,总会有所收获

1983年夏天,老师让成绩优异的丁建文提前一年参加高考。尽管当时录取率非常低,他却轻松地上线并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尽管离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在当时现实情况和家庭条件下,他就这样走出了农村。三年后品学兼优的他,又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师。虽然有着梦想失落的惆怅,为了更多学生的梦想,他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他的学生。看到一批批学生梦想成真,他非常高兴,同时也激起了他那失落久远的梦。.不进则退,为充实提高自己,工作十年之后的他毅然下定决心:考研。环境的艰苦自不待言,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兼毕业班的班主任。他重新拾起大学的课本,铺开一本本厚厚的复习资料。生活是清苦的,但他更需要的是思想和精神的富足。黑夜与青灯相伴的日子,需要忍耐着长久的寂寞与艰辛……

这个青年人投入到对自己理想王国的追求里,他觉得自己仿佛进入到了一个奇异的磁场似乎总可以摄取某些东西而为之深沉。青春、奇思、憧憬,因苦难和理性的浸淫而化为沉甸甸的思考。直到校园里寒风萧瑟,满树的叶子摇出一个个空旷的冬。这位从农村丰腴土地上走出的年轻人,带着庄稼人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平凡理解,终于在1996年考上了我校颜晓红教授的硕士研究生,他的人生开始转折。恪守着“农民一年的劳作,总会有所收获”的自勉,勤奋而执着的他,开始在湘大这片热土上耕耘并收获着自己朴实的希望。路在脚下延伸,我们似乎听到了他越来越坚定的脚步声。

科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圆周的圆

在中学任教的十年,丁建文可能错过了一段对他个人发展的最佳时期。然而在湘大的十年,他如鱼得水,很快从一位师范专科生到成为南京大学的博士后,从原来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位成果颇丰的教授。

诗人罗门曾说:“在没有圆周的圆中世界永不会停下来。”他努力跋涉在科研道路上,决心做一名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在职读博的几年里,为了工作,本科教学评估中、抗击“非典”中,他整月整学期的无暇他顾。为了学业,教学之余,夜深人静时,他在潜心研读。他一头钻入奇妙的物理天地,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遇到挫折认真总结教训。在准晶、纳米结构材料研究中不停地探索,也不断取得进展。他的心灵满贮思想的果实,他总是那么从容地耕耘在他肥沃的土地上,永不停息。他总是那么认真地赶着他的路——赶着今天的路和未来的路。在他的生活中,找不到“双休日”这个单词。在探索碳纳米材料与其几何结构内在关系的时候 早上,当露珠还睡眼惺忪地驻足在草尖上、叶片上,小鸟尚未睁开眼睫时,厨房中早就有他紧张而忙碌的身影。因为没有书房,他已习惯了将厨房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升起,我们总能看见他挎着装满厚厚资料的包,步履匆匆地走向办公室。黑夜,许多一闪一闪地灯光渐渐地闭上了瞌睡的眼,他从物理楼走出来,踏着月光,他还在思考,只见一颗星亮在天边,亮在前方无尽的渺远里。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直到某天凌晨三点,导出那令他苦思冥想的公式,远方的那颗星对他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考虑卷曲效应,他构建了与实际相符的碳纳米结构模型,发展转移矩阵方法,解析研究其电子结构和输运性质,成功解释Nature和Science所报道的几个实验,解决了有关理论之间、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分歧;发展了研究单壁碳纳米管输运性质的普适方法,探索碳纳米管奇异输运性质与其几何结构的内在关联,获得其电导与其管长、管径和螺旋度的普适标度关系。“the original approach” 国际权威刊物Phys Rev Lett的审稿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美国工程院院士、纳米材料研究权威Dresselhaus在一篇评述文章中对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与导师等人一起首次提出和发展的碳纳米管“sp3s*”轨道杂化理论,被审稿人认为是“interesting timely and sound ”。发表后很快被Science等刊物引用,预言的结果随后被相关实验所证实。

近期,他在国际权威物理刊物发表有影响的SCI论文25篇,其研究成果被Science、Phy Rev Lett 等权威刊物引用100余次,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和重视。他潜入在自己的物理王国里,迎来了学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金秋:2000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02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获省青年科技奖……。

他不停地耕耘,忘却了自我。同时,他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获得了丰收以及丰收后的喜悦。

最大的幸福是忘记自己

在纳米物理课题组,丁建文坚持每个星期的课题组例会。“要经验没有,教训倒不少”,为让大家少走弯路,在组会上他将自己的科研思想、方法和经验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同时积极引导各个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在这个课题组里,同事间,同学间,师生间相处的是那么融洽,就象一个大家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形成了一种和谐竞争、不断向上的良好氛围。2004年,他所在的课题组发表的SCI论文就有24篇。他指导和协助指导的研究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把师生关系撇在一边,我们是合作关系。都认真把自己的事做好,合作得好,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刘超平很快就取得了成果,发表4篇SCI文章,其中第一作者2篇。他指导的另一个研究生郭志新,仅仅只有一年多时间,其成果就即将在国际权威物理期刊美国的Phys Rev B上发表。

在师弟兼同事王登龙博士的印象里,他从无半点私心,是什么就直说。他的耿直与淡泊构成他奇特的魅力:他有着拒绝一切装饰的平易和素朴。不论是在同事、师弟还是学生眼里,他拥有农民特有的厚重、质朴和单纯,单纯到不染毫纤。他把幸福理解为“忘记自己,找到自我肯定,实现可以安身立命的志业”。没有言辞厉色的鞭策,只有无言却深沉的典范,大家都能从他身上得到启发和收益。在学生的印象中,平时他话语不多,但谈起专业时,却会滔滔不绝。在带学生从事科研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把科研看作你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他尽量用快乐做科研的思想感染每一位学生,力图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做科研的乐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只是极普通地说话、做事、写论文、做科研,他的平常心态,平淡朴实的言语,常让人生出一种敬畏和力量。

在科研的征程中,他从来没有停歇过自己奋斗和追寻的脚步。这一漫长的征程中,也许有孤单、清贫,但他依然目光如炬,风雨兼程。“科学研究是一个没有圆周的圆”,在这个没有圆周的圆中,他尽可能追寻着最长的半径和最大的圆周,用他火热的激情,用他不懈的努力。

(《1946伟德官方网站报》学生记者 肖 锦 王玄成)

(来源:)

关闭